中国品牌建设网:www.brandjs.com 文章来源: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更新时间:2010-3-27 |
3月26日下午,2010年中国城市报业传媒高峰论坛在合肥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的著名报业集团负责人、著名传媒学者、知名公司高管等约200人齐聚一堂,探讨中国报业发展之路。 据了解,互联网、手机媒体等当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非常明显,传统的报业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复杂的传播环境。本届论坛即以“拥抱全媒体时代”为主题,来自全国的著名报业集团负责人、著名传媒学者等围绕这一主题,探讨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及中国报业发展之路。论坛主要议题有:新媒体环境对报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媒介融合与传统媒体发展;全球化、本土化与报业创新;全媒体时代与报业突围;中国城市报业新思维等。合肥报业传媒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届论坛旨在通过荟萃全国报业精英,推动我国不同城市和地区报业发展理论和经验的交流,引领中国报业发展的新趋势。 本届论坛由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合肥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央视网、合肥在线网对论坛进行全程视频直播,同时,人民网、新华网也提供了特别网络支持。 本报记者 赵跃 全媒体也要有拳头产品 ○范以锦 广东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范以锦。在不少新闻从业者心中,这个名字如雷贯耳。 他现在的身份,是象牙塔中的学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他曾经的身份,是中国新闻界的领军人物——南方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 “高度决定影响力”,南方日报这条霸气十足的宣传语,便出自他手。可以写进中国传媒史的“南都孙志刚案”,见证着他和他麾下的团队呈现出的中国新闻人的良心和风骨。 这位中国乃至东南亚响当当的传媒领袖,昨天下午,率先走上“拥抱全媒体时代——2010年中国城市报业传媒高峰论坛”的发言席,以横跨业界和学界的独特视角,与台下听众共享《运营全媒体要“全”中有“特”》的心得。 借力的智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等于自己也是巨人的一部分。” 范以锦认为,打造全媒体不能理解为“大而全”,也不是“小而全”,而是该“全”中有“特”,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 这位操着一口粤语腔普通话的发言嘉宾,在媒体运营思路上透着广东人特有的精明:“全”不等于全由自己来做,做自己熟悉的,不熟悉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技术来做,可能更快一些,更有效。“与知名的企业合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等于自己也是巨人的一部分。” 人才的力量 “品牌战略、跨区域经营战略,贯穿其中的是人才战略。” 范以锦在专著《南方报业战略》中,用很长的篇幅来谈品牌战略,谈“品牌媒体的创新力量”。在他的这一理论体系中,既包含着人才机制的创新,也包含着人才开发而形成的创新力量。“品牌战略、跨区域经营战略,贯穿其中的是人才战略”。 昨天下午的发言中,他再次提到了自己的人才观。“做得好的网站,团队是几个方面的人才的聚合体:新闻资源整合者、技术官僚、公关活动家、市场营销高手。这些人应具备五个方面的理念:新闻理念、信息整合理念、技术理念(互联网精神)、经营理念以及在对传媒时代认知下的创新理念。” 范以锦很赞赏网易丁磊的睿智。他说丁磊是技术官僚、公关活动家、市场营销高手,但还不是新闻资源的优秀整合者,所以他把一批新闻人先后吸收进网易,力图强化这一领域。范以锦很是自豪地提及这组数据:网易做新闻的1000多人中,具备南方报业传媒工作经历的就有约200人。 思路的作用 “技术是工具,要用好它还得靠创新的理念发挥作用。” 很多人办了网站,技术也掌握了,为什么就赚不了钱?范以锦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思路有问题,理念滞后。 网易的丁磊说过:“我真心地运用当时能运用的技术手段,去满足我的要求,满足我的愿望,然后我发觉,原来大家也需要。”范以锦认为,网易做得好,正是丁磊和他的团队洞察到了“大家需要”。 在昨天的演讲中,范以锦点出了目前不少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运营中的软肋:缺乏清晰的市场模式、赢利模式,传统媒体无论是与新媒体互动、融洽,还是创办的新媒体几乎都亏本。“现在多数传媒仍将盈利模式寄希望于通过经营好新闻来提升影响力,以此吸纳广告,但这实际上还是传统媒体的盈利思路”。 范以锦期待报业集团在新媒体运营这方面能进行思路突破,就像腾讯靠用户群拓展取胜,网易靠网游瓜分市场份额一样,找到自己的“特色运营之路”。 本报记者 石红彦 传统媒体依然不可替代 ○喻国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当下,新媒体日新月异,可是传统媒体依然不可替代。素有中国“媒介军师”之称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在昨天的中国城市报业传媒高峰论坛上表示,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应该在未来更多的体现核心价值的角色演变。 阿凡达颠覆传统模式 从去年开始到今年2月,喻国明教授带领人员将国内微博客进行了首次最完整最全面的研究,认为微博客的兴起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互联网模式,因为传统的QQ、MSN是点对点的交流,而微博则是点对面的交流,每个人都可以设立微博并变成面向社会的麦克风。 喻国明表示,微博的兴起,已经对传统传播生态进行了改变,管理者很难在技术上进行控制,因为微博客可以现场直播、并且通过粉丝团、好友等进行叠加网络进行传播,这种具有核裂变得传播可以扩散至全世界。 喻国明说,不仅仅是传播范围与速度,微博客让传统的端口传入已经变得不重要,以往,人们想出现重大事件,都愿意找大型媒介,比如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而微博客介入后,这些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不论何种媒介,重要的在内容本身,传统电影经常启用名演员扩大影响力,而红遍全球的“阿凡达”启用的并不是名演员,这部大片依然可以取得巨大成功。 传统媒体依然不可替代 微博客作为新兴媒体,似乎已经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思维,可是,喻国明教授认为,但是对于大世界的信息来说,微博客依然有井底之蛙的感觉。 传统媒体在体现价值时,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在一个一个圈子、社群中,传统媒体可以进行一一关联,作为公信力机构,在灾害、疾病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最终还是要依赖传统媒体的再确认与解读。传统媒体公共的链接优势明显。 10年前,人们说网络是个性的存在,而传统媒体让大家成为社会一员, 也许,未来纸质可以被电子阅读器取代,但是传统媒体在未来体现核心价值的角色中,议程设置、框架效应、情绪启动方面依然无法替代,在全媒体时代,这种功能依然能发挥独特的功能,这种传播形态具有永恒的价值。 本报记者 张伟 报业的关键是做好新闻 ○章于炎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中国合作项目主任 “美国最古老的新闻学院向中国最年轻的报业传媒集团表示祝贺”,在昨天的中国城市报业高峰论坛上,一上台,章于炎就表达了对合肥报业传媒集团的祝贺。 章于炎是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中国合作项目主任。他表示,自己想说的就是传统媒体正在干和应该干的那些事儿,即通过内容的多次利用做好的新闻。 做好新闻是关键 在论坛上,章于炎说了流行于美国的一个预言: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费利普·梅尔博士提出2043年报业要消亡的说法,即2043消亡论。 他随后解释到,面对预言,报业应该干的是做好新闻,达到创造利润,打造新闻影响力。“对于报业来说,做好新闻才是关键,这也是对读者负责的做法。”章于炎说。 章于炎同时指出,打造影响力需要报业采用新的方法,过去传统的方法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为此,他还特地介绍了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的做法,报纸虽然相对于杂志来说传播信息的速度比较快,但相比较网络而言,速度则完全没法比。为此,《芝加哥论坛报》专门在芝加哥论坛上进行滚动报道,只要有新闻就迅速报道,后来甚至成立突发新闻中心,每10分钟更新一次新闻。随后对这些滚动新闻再进行深挖掘,第二天在报纸上刊登。 微博也可播发新闻 鸟鸣新闻(即微博,因为微博的英文Twitter而得出)也很流行,章于炎解释说,今年两会上微博就初现风流,政协委员张晓梅通过微博刊发两会期间的新闻和有趣的事儿,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做法。 据悉,在国外为了及时报道新闻,记者会配备一系列先进的设备,还利用Twitter、Facebook等媒介刊发和传播新闻。 “鸟鸣新闻报纸照样也可以弄嘛。”章于炎对记者这样说道。 原创内容可多次利用 面对新闻,报业可以进行多次多形式的报道,这就是对原创内容的多次利用,而我们现在只是对原创内容的一次使用或者是重复使用,章于炎这样解释原创内容的多次使用并直言部分报纸没有进行多次利用。 对原创内容多次利用?那读者会不会厌烦呢,会不会觉得一条新闻怎么老是刊登呢?对于记者的疑问,章于炎介绍说,当新闻发生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对新闻进行简短的报道,随后第二天可以刊登更详细的新闻报道。而面对读者的审美疲劳,则需要编辑对新闻进行重新包装、重新定位、重新编排,不同的传播方式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扩大事件的影响力,还可以打造报纸的影响力。他举例说,有时报纸因为受到版面限制,并不能将所有的新闻都做大,但可以利用网络对新闻进行非常详细的报道,同时编辑还可以对新闻进行重新包装,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如采用图片秀等,扩大报道的影响力,这样也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 本报记者 王小英

图1 : 范以锦

图2 : 喻国明

图3 : 章于炎 |
|
|
 |
|
|
|
|
|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总后勤部63号院 邮编:100071 |
|
联系电话:86-10-17316075069 13911296748 Email:goodzt08@hotmail.com |
|
copyright © 2008-2025 BrandJS.com Inc 版权所有 中国品牌建设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