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委,中国之声频率总编史敏致辞
感谢论坛给我这个机会,也谢谢我们矫梅燕局长。我想这两天北京的高温气候可能跟我们有更深的感受,就是气象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所以在这个时候举行论坛,我认为正逢其时,这个时候我们讨论气象传媒机遇和挑战,我觉得咱们会有更多的共识,有更好的答案,所以我首先代表我们中央广播电台祝贺这次论坛圆满成功。
广播跟天气预报节目,什么时候进入广播电台哪年哪月我也说不清楚,刚才说有50多年历史,应该有。我听广播,六七十年代就有天气预报节目,只不过那个时候感觉天气预报节目,不管是内容也好,播报形式也好,感觉到比较单调,甚至说枯燥,就是说气温多高,风力多大,都是一些数字。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有的时候还要过脑子想想。但是现在不同了,去年我们中国之声作为我们中央广播电台国家电台主频率,跟我们气象台和我们的华风集团合作开办了一个叫做气象万千的节目,每天播六次,有听的人会感觉到,使我们传统天气预报节目完全是焕然一新。我们的气象分析师用他们非常个性的内容,个性化的语言,甚至个性化的预报,把这个气象状况和气象知识融为一体,他们解说的绘声绘色,不但生动实用,甚至风趣,深得我们听众喜爱。可以这么说,气象新闻信息,已经从一个信息变化到一个新闻气象评读,或者一个气象新闻品牌,已经实现了这个转变。
我今天特别利用这个机会,感谢我们中央气象台,感谢华风气象集团,还要特别感谢气象分析师。
刚才高台长,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气象在我们日常报道中比重越来越大,包括前两天北京高温,我们现在广播要求记者必须到一线,前天最高温的时候,我们作为一个特别报道组,做舆论监督,我说对不起这么高高温把你们敢出去,去做体验式采访。他们采访国旗队队员,还有交警,还有修空调的工人,包括电力工人,他们做体验式,有细节有人物,还是很生动。刚才朱总也讲,希望我们甚至更广泛合作,甚至气象师能不能跟我们记者一起出去采访,完全可以。我也希望我们将来合作会越来越好。这次我是第二次到这个地方,前年我们签订了一个气象新闻共享和发布合作协议,这我们合作的纲领性文件,很好的前提。所以希望我们跟气象台和华风集团,我们有更好的合作,也相信会合作更好。正好这个时候知道气象台也是60周年,借这个机会,代表电台向广大的战线上工作的朋友表示祝贺,我们中央广播电台今年,今年是我们大日子,今年70年,我们台里也准备大庆,也欢迎各位到我们台里莅临指导,再次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