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五常大米被假冒事件喧嚣一时,受影响的不仅是五常米业市场,整个黑龙江米业市场也都面临用户信任的拷问和品牌保护的困扰。如何走出这场漩涡,我省一些产米县市开始各显身手做大本地米业品牌。早在今年初,方正县就开始筹措做大“方正大米”品牌,在黑龙江米业暂居低谷之时,做大“方正大米”品牌更成为当务之急。
黑龙江的八月,刚刚抽穗的稻田还是一片绿油油,方正县的稻农们就急切地盼着收割季节的到来:今年初,方正县引进年产30万吨的稻米企业东方集团,该集团和稻农签订协议,按照要求种植,年底一斤稻子涨一角钱。这对稻农来讲可是有一笔账算呢。
引进东方集团,这只是方正县今年做大“方正大米”品牌大动作中的一项。统一品牌标识、扩大种植面积,打造有机概念、主推外围市场,方正县将用这些大动作叫响“方正大米”。
做大品牌 分三步走
“格格被当丫鬟使”,说起方正大米,方正县委书记佟宝刚发出如此惋叹。
作为中国水稻稀植技术发源地、中国富硒大米之乡,方正县农业生态环境极佳,境内大气、土壤、灌溉水源等各项指标均达到绿色水稻生产环境标准,是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全省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县和全国第三个大米原产地域保护县份,并获准创建5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水稻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可“方正大米”品牌却一直没叫得太响,何故?因“方正”品牌已被北大方正集团注册,“方正大米”品牌一直注册不上,更何谈包装推广。为此,时任方正县县长的佟宝刚几次进京和北大方正集团谈判,历经两年,“方正大米”终于在2008年末注册成功。
有了名正言顺的身份,方正县着手研究在生产领域做大品牌。
抓好大米基地生产。该县目前正在建设的万亩高标准水稻科技示范区,全部采用大型机械化作业和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同时,推进5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水稻和3万亩部级水稻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打造绿色、有机概念。
引进龙头企业提档升级。方正目前有大米加工企业110多家,多是一些小企业,打造龙头企业成为当务之急。今年初,该县引进国内500强企业东方集团,在方正签约种植水稻13.5万亩,年产大米30万吨,从种植、加工到包装出售,打造高标准的“方正大米”。目前,投资2亿元的东方集团稻米加工园区厂房已经拔地而起。
整合种植品种和品牌,统一商标。该县依托绿色稻米专业合作社,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为农民提供统一的稻种,秋收时统一收购,经过加工和检测,打上统一的“方正大米”品牌标识。
推广市场 四个办法
方正大米现已销往北京、山东、山西、甘肃、湖北等十余个省市,并出口到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但作为品牌,方正大米在国内外市场影响力还不够大。
“今年新稻子下来,县领导要背着电饭锅去北京卖大米。”对于做大市场影响力,方正县制定了四个办法。
到南方重要城市,召开媒体发布会,除宣传方正大米品牌外,还将现场用电饭锅焖大米饭,请媒体及相关合作企业品尝。
广泛参加全国各种农产品洽谈会,以产品交易方式推广方正大米,争取大小展会上都有方正大米的身影。
农委干部及大米企业深入南方考察,寻找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企业,以合作方式推广方正大米。今年5月,方正和浙江五芳斋集团合作,加工1万吨稻米生产粽子,取得了成功。该集团决定在方正把稻米加工做大,从日本引进“保鲜米”生产技术,使大米可以像方便面一样,开袋即食,项目预计总投入1.2亿元,一期投入5000万元,年加工稻米5万吨,仓储3万吨。
在产品包装及制作上请专业人员进行设计,体现方正大米独特的品牌意识,改变过去散乱包装各成一体的做法,使得大米不仅是一种粮食,更可以成为一种礼品。
保护品牌 五种手段
创造品牌难,保护品牌更难。五常大米事件给方正大米如何保护品牌敲响了一记警钟。
据介绍,这些年虽然发生过几起冒充方正大米的事件,但由于这些大米企业自我保护意识强,很快被及时查处并制止了。早在2006年方正大米成为中国原产地保护产品时,方正县就出台了一系列打击假冒方正大米行为及如何保护自身品牌的规定。面对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这个县又出台了新举措,强化品牌保护。
由质监、农业、粮食、工商管理等部门共同负责方正大米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工作,对大米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监控,依法履行5条职责:一是对方正大米地理标志产品范围进行监控,对假冒企业及产品,依法禁止并予以处罚;二是对原料是否按照要求在规定地域内生产以及原料质量状况是否符合标准等进行严格监控;三是对生产技术标准和工艺进行监控;四是对大米质量进行监控,对不按照方正大米国家标准组织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依法予以查处;五是对方正大米数量包装标识进行监控。
现如今,发展思路清晰,装扮一新方正大米开始面向更大的市场“秀”出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