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还有一个特有的现象——书画礼品化,礼品消费是书画价格暴涨的推动力之一,占据了中国画市场消费的很大份额。作为礼品书画很有优势,一幅画动辄上万、几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这比送钱要高明得多。为了送礼,多高的价格都有人敢买,很多高价就是这么产生的。这也导致画作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严重偏离。艺术品市场作为考量画家艺术成就的重要尺度,已不能说明艺术造诣。”
“现在回头看当时所谓的‘全民收藏’不过是‘全民投资’或者‘礼品文化’的另一种体现而已。
“巨额回报、关系疏通在撼动收藏者理智的同时,也摧垮了相关从业人员的道德防线,进而丧失了对艺术应有的敬畏之心。艺术品市场的虚高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泡沫破裂不可避免。很多平民藏家为此倾家荡产,接踵而至的是国画市场持续多年的萧条,这都是违背市场规律带给我们的反作用,是对前些年爆炒行为的惩罚。”
“目前的市场冷静期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是有益的,不仅撇除了市场泡沫,也使收藏者的收藏行为趋于理性。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固守传统”行不通,融合是必然
“对于你提到的传统怎么办的问题,我首先不赞同你的这个固守的说法。何为固守,一成不变的继承吗?继承和固守是两个内容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国画是无法固守传统的,我们能继承的是国画的一些创作理念、绘画方法、表现方式这些国画的精髓。国画在其诞生、发展的几千年里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说各个时期作品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是由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人文决定的。唐代的工笔人物,宋代的写意花鸟,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每个时代都产生了一批代表时代风范的艺术巨匠。他们留存至今的作品已成为不朽的艺术瑰宝。守是守不住的,有些东西我们无法超越先人,毕竟时代不同了。艺术不同于科技存在着先进与落后的概念,只能是继承和发展。”
“国画的传统要传承下去就要不断融入时代元素,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观念等融入到中国水墨画的创作中,西方绘画的色彩、透视和结构的引入使中国画别开生面,这样的尝试已经进行数十年,也诞生了徐悲鸿、林风眠、李可染、吴冠中等大家。这是时代绘画艺术的特征,这样的作品更容易被民众所欣赏同时也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审美水平。而画作本身仍然是沿用了国画的工具并以墨为基础。国画的精髓非但没有丢,还有所发展。至于国画该如何发展,未来的路怎么走,这不是一个人能说清楚的,还要靠界内人士的共同探索,现在没人能下得了结论。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中国画的基本要素(纸、笔、墨、颜料)是不会改变的,基本传统技法(皴、擦、点、染)是不会变的。抛开这些就失去了中国画的概念。
至于哪位画家的作品能够成为时代艺术的代表而被后人珍藏、留存,哪种艺术表现风格能够被后人学习、发扬,市场最终会给我们答案。毕竟跳出这个时代才能评价这个时代。”
国民整体的艺术素养偏低
郝会长在鼓励我们以乐观积极心态面对国画市场的同时,也批评了时下的一些所谓“现代派”提出了批评。
“对于艺术发展而言,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涌现出一批超越传统、颠覆规律的画家,梵高、毕加索、达利、波洛克等等,这些伟大画家的作品已筑成了绘画发展史的无比辉煌。单纯外在、直观的美似乎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事物内在美的欣赏要求。现代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人其情绪在上述大师们的作品中找到了愉悦和心理平衡。其实,我们现在创新的周围的一切,不论建筑、园林、服饰、装祯无不渗透着他们创新的审美思维的影响。时代在发展,艺术亦水到渠成,反常创新是艺术家们必循之路。”
“但是,我不看好时下的一些年轻画者,他们抛开了绘画基础的练习,并不理解造型艺术的本质,他们肤浅的将西方的前卫艺术理解为奇异怪诞,殊不知成功的前卫艺术家都有坚实的写实基础和自己艺术发展的轨迹,抽象变形是由具象写实发展而来。一些画者专门选择道德伦理之外的选题,表现人们不齿于言谈的内容,这些作品不能给观者带来审美 的愉悦和共鸣,却统统贴上前卫艺术的标签。而收藏者也盲目的认为,看不懂的才是好的。画家、收藏者以及媒体对这类作品趋之若鹜的态度刚好折射出中国国民艺术教育水品不高的现状,审美教育的缺失很容易让人们陷入盲从的误区。”
郝会长对国画发展以及市场前景的乐观态度,大大减轻了笔者对于国画传承的忧虑,但近年传统艺术不断受到西方文明的挑战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毕竟现代人的生活、思维方式乃至性格都已沾染了太多西方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