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眼下正是吃桔子的季节,赣州城区满街都能见到黄澄澄的桔子。寻乌蜜桔甜如蜜,颇受赣州消费者欢迎,市面上卖桔子的人大多称自己卖的是正宗寻乌蜜桔。只是,寻乌蜜桔一年出产多少,赣州市面上又能有多少呢?记者日前专程到寻乌县调查了解。
赣州市场冒牌货多
寻乌县果业局办公室主任林承忠告诉记者,果业是寻乌县支柱产业,去年行业产值10亿元,其中蜜桔的产值就占了40%。寻乌蜜桔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种植,如今种植面积已达20多万亩。得益于寻乌特殊的地理位置,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特点让寻乌蜜桔能很好地在果肉中储存糖分,并具有皮薄无籽、入口即化、酸甜适度的优点。经过多年种植,如今寻乌蜜桔已名声在外。今年受气候等各种因素影响,寻乌蜜桔产量比去年下降20%左右,只有约20万吨,所以,今年寻乌蜜桔的行情很走俏,早早就有人来收购,收购价从每斤0.9元至1.6元不等。目前,寻乌蜜桔国内主要销往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地区,国外主要销往东南亚。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外地市场做得比较开,几乎没有寻乌蜜桔流入赣州市场。赣州市场上很多打着寻乌蜜桔旗号的,其实多是产自安远、信丰等地。其实,不光赣州市场上假冒的寻乌蜜桔多,外地同样有“李鬼”。林承忠告诉记者,浙江金华也曾发生过“李鬼”事件,当时寻乌经销商的做法是,拿出部分正宗的寻乌蜜桔让市民公开品尝,让消费者从口味上辨认正宗的寻乌蜜桔。
打“李鬼”任重道远
良好的品牌效应成为赣州市场上假冒寻乌蜜桔的动力。那么为何不对它进行品牌保护呢?
一、针对这一疑问,寻乌县有关人员作出了如下解释:赣南到处都有果园,本地市场水果供应品种多样,消费者选择对象丰富;由于寻乌蜜桔与脐橙等本地水果上市时间太接近,且市场价也高,本地市场能接受的消费者不多。本地市场小,经销商并不看重,自然也不会花费过多力气在这里打假。
二、以前,有公司注册过商标,但在对“寻乌蜜桔”的品牌保护上还比较欠缺,尤其是没有制订国家标准,打假没有着力点,结果知假而无法打假。
林承忠说,寻乌蜜桔的种植成本很高,目前,每斤蜜桔生产成本(肥料、农药、劳动力)平均在0.4元左右,若加上其他费用,成本更高。如果用高成本的寻乌蜜桔进行罐头、果汁之类的深加工,过高的价格将无法赢得大众消费者。所以,这条打响品牌、躯赶“李鬼”的路也走不通。
不仅如此,当地果农们不能形成合力,也是造成品牌力量孱弱的原因。
“目前,寻乌蜜桔在品牌推广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当地果农林顺胜1980年开始种植蜜桔,曾参与培育过两个蜜桔品种。他说,现在部分果农急功近利,片面注重蜜桔外观,不注重品质,结果偏差的口感不仅打击了消费者对寻乌蜜桔的印象,也造成寻乌蜜桔没有统一的口味和可辨认特征,这也让”李鬼”有机可趁。
各方努力保护品牌
面对各种问题,为了保护寻乌蜜桔品牌,当地政府正在做各种努力:
一是参照赣南脐橙的保护模式,建立产品追溯系统。目前,寻乌蜜桔已推出地理保护标识,去年申报了国家标准。
二是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寻乌蜜桔目前供求关系平衡,当地将把注意力放在降低成本、提高品质上。今年,当地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果业研究基地,今后,当地还将推广现代种植,尽量减轻劳动力需求。“天上点灯、树上挂虫、树下种草、肥水滴渗、猪沼配套、果园养鸡”等具有寻乌特色的现代绿色农业模式已经初现雏形。
三是通过多种渠道招商引资,让大的果品公司到寻乌落户,进行果品包装、保鲜储藏,同时鼓励本地民营资本进入简易仓储建设,以便拉长销售时间,错开集中上市时间,减轻销售压力。另外,每年还应根据不同情况制订相应果品营销方案。
“没有标准,打不倒李鬼。”这是林顺胜的感慨。为了推广寻乌蜜桔,他今年10月注册成立了汇农果业专业合作社,由公司负责销售,以避免销售与价格波动过大的问题。如今他的合作社已有6户果农加入。
采访结束后,记者应邀来到林顺胜的果园,他采下自己参与培育的蜜桔“石子头一号”请记者品尝,甜蜜的味道久久不散。看着满山的蜜桔,记者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寻乌蜜桔的品牌保卫战一定能结出甜蜜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