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报记者 纪可
当不少纺织企业因原料价格的成倍上涨而苦苦挣扎时,位于狮山工业园内的格绫丝绸有限公司,却迎来利润高达20%的“黄金发展期”。
“如果没有10年前的转型决定,以及产品、市场、品牌和文化的全面调整,我们肯定走不到今天。”格绫丝绸副总经理李红维说,从代工向品牌转型,几乎成为珠三角制造业的魔咒。而在两难的选择中,格绫丝绸用研发、高端和绿色的“三板斧”,最终开辟出一条市场新路。
◎过去时光
8毛/米订单
也得接
时间要倒退回2000年。刚由国营老厂转制为民营企业的南海高达利纺织,是家名副其实的“三无”工厂——无特色产品、无目标市场、无品牌。新组建的管理人员面对的是早已习惯“接单——加工——出货”制造模式的工厂,80%以上的产品为代工,研发仅停留在“市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的水平。
“虽然代工的利润仍比较可观,但已有走低的势头”。据李红维回忆,从2004年开始,各大工厂的代工价格不断下跌。面对持续创新低的代工费,加工厂基本没有“还手之力”,只能被动跟着客户走。“最惨的时候代工费降到8毛钱/米”。这种情况下,工厂根本无法维持,更无利润可言,但为了维持生产、稳定员工,亏本的订单也得接。李红维表示,即便如此,他们也经常遇到客户无法及时提货,挤占企业大量现金流的情况。
◎艰难转型
专帮市场填“空白”
转制之初已开始思谋转型的高达利,在市场倒逼压力下加速了转型的步伐。基于国营老厂留下的数十台全进口设备和一批功底深厚的技术员,企业定下“走高端”之路,“做别人不能做”的转型方向,并选择当时国内尚无企业能生产的醋酸面料,作为突破口。
据了解,醋酸面料被广泛用于制造高档晚礼服,但却对生产设备的要求极为苛刻。李红维说,生产面料的原料需全部进口,工艺流程也非常长,从原料到成品大概需要90天左右。
既然是认准的路,就要走下去。经过技术团队5年多的艰难“攻关”,高达利于2006年推出这一自主研发的新产品,以亲肤、抗皱、光泽度高等超越传统面料的优点吸引大批客户,一举奠定了企业的市场地位。“国内外不少大牌明星的礼服都是这种面料做的,国内还没有厂能做出这个面料,全国高档礼服制造商都要向我们拿货。”
而在2005年,高达利又瞄准了高端婚纱面料的市场空白,利用技术优势专门为婚纱出口企业供货。短短4年内,其婚纱面料的销售额就占据企业销售总额的三成以上。
◎市场效益
利润翻10倍 进军成品市场
两大主打产品的成功,让高达利平安度过转型的“阵痛”。2007年,该公司将代工产品比例大幅削减至5%,而是聘请专业策划公司为企业量身打造“格绫丝绸”这一新的品牌以及企业文化。
李红维说,代工与自主品牌的利润根本无法同日而语。如今,该公司高端真丝产品出厂价高达100多元/米,利润在10%至20%之间,与过去相比翻了10倍不止。
初尝“甜头”的格绫丝绸,于去年推出了绿色丝绸家纺产品,正式进军成品市场。其中,该公司不仅大手笔斥资租下汕尾1500亩的种桑养蚕基地,专为生产绿色蚕丝,并且专门从江苏聘请丝绸家纺的“老师傅”,开始了蚕丝被的手工“作坊”。
回顾10多年的转型之路,李红维说,不怕麻烦和困难,而是用心做好产品,当消费者使用企业的产品,发出“真是与众不同”的时,就是企业最大的成就。
对话李红维
转型最难
非技术而是思维
记者:从2000年至今,格绫丝绸已经走过了10年的转型之路,您觉得对一家中型民营企业来说,转型最难的是什么?
李红维:企业都是追逐利润规避风险。转型不是康庄大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企业转型最难的并不在于技术的攻关,而是思维的转变。就拿我们来说,开始提出转型搞醋酸面料新产品时,有不少人反对,认为难度高、风险大。后来我们坚持才得以继续走下去。这么多年来,员工已从怀疑担心,转变为要积极创新。
记者:那企业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
李红维:我觉得我们有一个比较好的做法,是成立了由厂领导、生产部、市场部、研发部组成的研发团队。当要开发新产品,就由团队去调研、考评。市场部人员可带来最新的市场信息,研发部的人可就新产品提出技术上的难题,生产部则在生产能力、设备配套上说出自己的见解。当这些都确定下来,企业负责人就帮助团队“拍板”解决各个环节上的问题。
此外,我们与广东纺织学院等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新产品面世前会先交给他们去小范围试验,如果成功了再运用到生产线上。
记者:接下来,企业还将有哪些新“动作”?
李红维:今后几年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设备的更新换代。未来我们计划投入几百万用于更新和技术改造。
同时,公司的高管和技术员正在纺织学院学习高端针织产品的技术,这是格绫丝绸计划进军的一个新的领域。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在现有的销售额基础上,再翻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