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最近开了几次会,专门研究讨论了削减央企四级及四级以下子公司的一些问题。”12月1日,一位接近国资委的消息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
国资委“削藩”,最直接的动因是央企的集团公司对其下属公司管控能力弱,“七八级乱投资的现象很普遍。”而且,削减央企四级子公司,可以实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加强国资委对那些活跃在一线进行实际商业运作的子公司的监管。
与此同时,央企纷纷开始变卖“家产”,其中也不乏“左手倒右手”的伎俩。至于央企下属的子、孙公司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其资产又有多少,几乎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本报记者采访获悉,央企的子、孙公司“应该有1万多家”,而国资委打算削减的四级以下公司的资产也有几千亿元之多。
拟削减子公司
国资委的“削藩”之意,早已露出了口风。早在一个多月前,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一次会上曾公开表示:“要逐步把(央企的)包袱消化掉。”
本报记者获得的最新消息是,国资委已经把削减央企四级及其以下子公司的计划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上述消息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国资委几年前就有明文要求央企“主业原则不超过三个,企业链条最多不超过四级”。
“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管控能力弱的情况一直存在,是央企的老问题了,不要说四级公司了,七八级乱投资的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国资委此举的目的在于实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提高管控能力。”该消息人士指出。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一位国资专家也认为,目前大型国有企业多元化投资过度,管理的级次非常多,子公司、孙公司、孙孙公司……这些子孙企业功能重复,其相互竞争、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十分严重,客观上增加了经营风险。
“不要说集团之间的竞争了,就是在一个集团内部,很多子公司、孙公司和重孙公司彼此间都存在恶性竞争,这也造成拥有众多子公司的央企虽大却不强。”一位国资委官员戏称,“这是央企集团内部老子与儿子的矛盾”,因为“儿子不是老子生的,很多央企都是先有儿子,后有老子的”。
在国资委方面看来,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源在于集团公司无法对下属公司进行强势管理,只能任由下属公司各自为政。
据了解,集团公司是上世纪90年代政企脱钩的产物,而其下属企业在这之前就有了自身发展的轨迹,却被行政手段划拨至一个新的集团公司内,目前的100多户中央企业大多是这样的组成结构。
这种不是由出资形成,而是由行政手段撮合起来的父、子、孙关系,导致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管控力非常弱。上述国资委官员坦言:“集团公司基本成了一个虚设,能做的就是把国资委的文件传达到子公司而已。”
央企集团对下属公司掌控能力之弱,甚至到了连自己旗下有多少家公司都不知道的程度。某央企集团内部的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对本报记者说:“三、四级公司的数量总是在变,子公司总是先斩后奏,早已立项成立了,才迟迟向集团打报告。”
“国资委削减四级子公司的目的是要减少层级,加强对那些活跃在一线进行实际商业运作的子公司的监管。”在上述国资专家看来,国资委在极力打造“国资委——集团公司——子公司”的国资监管体系。
而这一架构的内在逻辑是:集团公司有着非常特殊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国资委通过履行在集团公司中的出资人代表身份,达到对央企的监管;而集团公司则通过对旗下子公司行使出资人代表的资格,达到对旗下子公司的监管作用,从而完成国资委对整个国企监管的完整性。
邵宁日前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要逐步把包袱消化掉,之后再把集团公司去掉,只保留中间做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要求进行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