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讯】综合编辑:2011年全球并购将成为经济复苏的活跃因子。对于中国拥有品牌的企业来说,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不尽快转型,一旦被别人握着“命门”,很可能遭遇“滑铁卢”。
这不是预言,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很现实的问题。近日,第一财经报道日化行业内资品牌曾经走俏市场的“小护士”,因与外资合作再次面临市场危机。这不过只是并购领域最新的案例。全球并购日趋活跃,并购中到底有多少阴谋和阳谋很难弄清楚,市场也只能是在事件发生之后造成后果才能评判。
据新华社报道2010年全球并购交易数及交易总额均比2009年有大幅提高,其中新兴市场的并购交易总额创下历史新高,可以预见今年乃至今后几年,全球并购将是会更加频繁。中国企业在此轮并购浪潮中,假如转型太慢,不把护牌重心前移到研发,恐怕诸如日化行业多个品牌遭遇还会不断上演。
从目前公开的信息分析,小护士的并购案产生目前的结果不是偶然现象。以日化企业为例,外资企业在并购中几乎都是重视前端市场的研发,及品牌创新和营销,品牌和不断更新的产品无疑是进入市场最好的通行证。而和小护士一样,中国不少内资企业一直重视后端市场营销,即与分销商分利。品牌开发投入不足是很多内资企业的通病。看上去这只不过是中外企业不同的品牌经营方式,但是一旦出现并购,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尽显,尤其是以外资为主的并购案,更是如此。其实市场上理解的民族品牌不断被外资冷冻的事件,大多属于此类护牌观念上的冲突。
有媒体报道强身并购大宝,大宝的销售额也不断下降,尽管大宝产品期间也在开发新品,其速度显然不如外资品牌自身来得快。可见,“冷冻”只是一种形象说法,民族品牌在并购中失手,关键是护牌方式以及路径和全球化公司有差异。
并购是一种经济现象,这几年中外品牌只要出现并购案,市场就会为民族品牌担忧,几乎成为一种难以抚平的心理现象,其根本原因还是研发能力和速度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说到底很多企业一直在被动适应外资并购,主动转型向跨国公司迈进的步子走得过慢。
最近,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提出一个观点,中国大公司要尽快向全球公司转型。笔者以为,向全球公司转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战略要有全球视野,二是品牌研发起点要和跨国公司同步。叹息和遗憾都是没有出路的。从国家层面来说,保护名品牌的方式很多,这不是闭关自守,而是维护内资企业的正当利益。其实,哪怕是市场经济的国家,对于品牌的维护政府也绝不是我们想象那样“大撒把”的,否则美国硅谷崛起就不会如此神速。不过最近有消息称:国家科技部等15个部委日前宣布,将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联手推进中国日用化工品产业整合和科技创新,培育在高科技支撑下的日化产业集群。
这应该说这是中国日化企业的福音,不过在并购大浪打来时,维护中国品牌绝不只是日化行业之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