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80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他们尽管不能代表“80后”全貌,却也引得“80后”写作成为近年来备受争议的文化热潮。而他们之所以被无数青春读者热捧,拥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离不开一个平台:《萌芽》杂志组织策划的“新概念作文大赛”。
从最初默默无闻的参赛者,到在大赛中崭露头角,再到炙手可热的市场宠儿;从青春读物市场的写手到青年作家;被主流文坛从排斥到接受、认可。“80后”作家,近十年来一路成长。而《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恰好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历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出现的‘80后’写作,与之前所有文学思潮的产生一样,是顺应时代要求的产物。”赵长天说。但他同时表示,这个写作群体的生长环境又与之前年轻作家的成长环境有根本的不同,“他们享受了改革开放最为丰盛的成果,彻底摆脱了物质匮乏的时代,与时尚同行,受市场化、全球化影响很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80后”,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及写作风格上与前辈作家产生真正的“代沟”。
这也是为何“80后”写作在最初很长时间无法进入评论家视野、无法被主流文坛认可的主要原因。赵长天认为,将“80后”写作置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长河中,就会发现,在此之前的年轻作家的创作,“始终和主流同行。”巴金、曹禺发表文学作品的时候很年轻,即使到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写作者也都是年轻人,但“他们的感受和体验,前辈作家都能理解并引起共鸣”,所以很快就会进入评论家的视野,成为文坛的主流。“他们也有年轻人的叛逆,可这种反叛只是年龄层面的。”但对“80后”作家来说,他们与前辈作家却在文化观念、思维习惯等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此前提下,一方面,前辈作家无法理解他们的写作;另一方面,有些作家虽然理性上接受,却也无法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80后”作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据赵长天介绍,1999年《第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出版时,出版社原计划印两万,谁知最后竟出版了60多万套。而《萌芽》所刊发的作品也因其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