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龄人生活经验、能与读者产生强烈共鸣,从1995年的一、两万份猛增到四、五十万份,读者群也从中老年读者转向年轻读者。赵长天并不否认这些“80后”作家在文章结构、叙事技巧、语言表达上都存在不足,但他也表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在文学越来越边缘化,文学与年轻读者越来越远的环境下,将年轻人吸引到文学中来,在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现象尤为可贵。
然而,并非所有的“80后”作家都是市场的宠儿。2005年,在上海作协召开的“80后青年文学创作研讨会”上,蒋峰、小饭、周嘉宁、苏德等“80后”作家尖锐地发问:“为什么要用郭敬明概括‘80后’的写作?”在赵长天看来,很多“80后”作家的创作环境未必好,“过去写作,评判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文学的标准,只要是好作品,就能得到鼓励和支持;但‘80后’中,除了几个代表性人物能得到市场认可外,更多的则既得不到市场的关心,也得不到主流文坛的关心。”
但这样的局面在最近两年有了显著改善。从2006年铁凝当选中国作协主席时谈及不能忽略“80后”作家的存在,到2007年中国作协正式吸收“80后”作家入作协,再到当前主流文坛对“80后”作家的普遍关注,“80后”作家整体已越来越被全社会认可。“文学不能断代,这是个必然的过程。”赵长天说,“80后”作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丰富,写作会逐渐发生一些变化,越来越成熟。而他们也必将成为中国文坛的主力军,产生非常优秀的作家。
如今,“新概念作文大赛”已走过了十年,在《第十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中,80%——90%的作者是“90后”。赵长天说,他们与“80后”成长背景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资讯更发达、全球化程度更高”。而对于更年轻的一代,有了“80后”作家经历的曲折历程做参考,人们也会重视他们的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