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质监局4月17日上午8时30分,接到可口可乐9批饮料疑混入含氯消毒液事件应急检验通知。4月18日凌晨4时45分,该局召开第二次新闻情况通报会,称该9批次产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在抽样送检产品中,并没有消毒氯水事故次日生产的饮料,遭到媒体质疑。此前,有可口可乐公司员工向媒体报料称,这批饮料被销往了偏远县区和山区。(4月18日新华网)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麦当劳门店存在“过期肉制品未按规定扔掉”的问题,引起公众极大的关注。实际上,像麦当劳这样的国际化餐饮公司,对于自己的产品在原粮储存、产品制作、产品销售等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标准,很多细节上的要求之严格是很多国内同类企业不可比拟人。如果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类似的问题本是可以避免的。
但是,凡是有人操作的地方,如果监督不到位,就有可能出现违规的问题。由于这些门店同时对工作人员有着严格的成本考核,这就使得在监管乏力的情况下,一些门店的工作人员就有了尽可能降低损耗的动力——过期食品继续销售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成本考核。
可口可乐山西公司的情景与此类似。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国际化大公司,也一定有着一整套相对完善的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检测流程。事实上,最先发现产品出现问题的是,确实是可口可乐山西公司自己。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那它就只是一个内部的生产事故,不幸的是,按照报料才的说法,这9个批次被搁置封存的产品,最终被销往了偏远县区和山区,使得该事件成了一次引人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
9批次12万箱产品,价值高达500万元,如果这么多产品都被销毁,其管理者不仅要承受巨大的成本考核压力,一些责任人恐怕还有降职、免职甚至被开除之忧。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当外界的监管力量带来的压力不足时,其道德感便有减弱甚至丧失的危险,以至于完全违背法律法规,抛弃道德自律,铤而走险,将品质不佳的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大品牌的产品之所以受人青睐,除了其拥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完备的制作流程等条件外,还在于其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论这种责任感是因为利润的驱使,还是管理者自身的道德感所致,都不会影响这种责任感的性质——这种责任感会驱使其在外界监管达不到的地方,做好自我监督,把细节尽可能地做到完美,为股东负责,为消费者负责。
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怀疑,如果没有内部员工报料,这样的事件还会被公众知晓吗?
在人们的感觉中,国际化大公司的社会责任感更强,产品更值得信赖,但是,这种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与其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来自法律和社会的监管压力有关,是在不断地“吃亏”受罚中建立起来的。人们也发现,一些国际化大品牌在国外很少出问题,但到了中国,似乎“水土不服”,问题频出,社会责任感严重下降——其实,“桔生淮南为桔,桔生淮北为枳”,原因无它,不过是外界监管力量强弱不同的反映而已。
品牌大,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耍大牌。而监管机构,更不应该只知道一味地捧大牌。与国际接轨的严格监管,才能造就出有着与国际接轨品质的大品牌——即使它原本就是个国际大品牌,也非如此不可。
本文来源于: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