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汽车产业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提出。媒体援引何光远的话称,中国要求所有外国汽车厂商组建本地合资公司的政策,对本土企业而言就像是吸鸦片。
而在2012年5月刚刚从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位置上退任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的李万里则表示了不同的看法。媒体引述李万里的话表示:坚持整车合资企业50:50股比底线,这是汽车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制度保证,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决策结果。
关于合资模式的讨论由来已久,最近一段时期由于自主品牌发展遭遇挫折,因此汽车界对于合资模式的质疑声音日渐增多。
2004年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汽车整车、专用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中外合资生产企业的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
尽管汽车行业的合资模式并不是由中方首先提起,但是在这种合资模式实施多年以后,就逐渐形成了中国汽车行业对外开放的一种政策主张。
那么合资模式到底是功大于过呢?还是反过来,功小于过?
从中国引进外资壮大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合资模式是一种必然的值得肯定的发展策略。
当中国1970年代末期实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市场前景并不为外资所看好,中国遍邀各个跨国公司几乎无一愿意到中国投资。而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提出的合资模式,则是解决了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共担风险让外资公司解除了很大的市场担忧,同时也开启了中国汽车产业改革开放的闸门。
可以说,没有合资模式,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或许要延迟许多年,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也不会在1980年代就开始有了实质性进展。
但是,中国当时提出合资模式的初衷后来被扭曲,引进外资发展壮大中国汽车产业的目的被忽略,中国汽车企业全心全意帮助外方将合资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了唯一的任务,甚至中国汽车企业最终将自己的原有自主品牌彻底抛弃,完全以合资企业作为事业的全部。
这种合资模式目的的走偏,让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被边缘化,短期的收入与利润指标成为汽车企业追求的目标。
可以说,没有中国方面的合作和帮助,外资公司也不能很快在短时期内获得中国汽车市场的认可,甚至成为主流。
就以奥迪品牌为例。如果没有一汽集团作为国有大型企业身份作为合资伙伴,如果没有一汽集团的帮助,奥迪车能够那样顺利地成为中国高级领导干部用车吗?
在1990年代初期,奥迪品牌还不被看做豪华品牌,用宝马公司相关负责人当时的话说,奥迪不是宝马公司的对手。但是目前的宝马公司还会这样去评价奥迪品牌吗?绝对不会。奥迪品牌的提升固然有奥迪技术与品质的基础,但是这里面也有一汽集团人的功劳与苦劳。
但是,正是这样的一种合资模式目的与初衷的偏离,导致自主品牌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弃子。甚至于当1990年代末期中国再次出现地方国有的汽车自主品牌与民营自主品牌的时候,这些自主品牌仍然被看做是一种“异类”,它们甚至没有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与骄傲,而只是被作为没有户口的品牌被限制。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合资模式确实阻碍了自主品牌的发展,但是这种阻碍的产生与合资政策无关,而是与合资模式被扭曲有关。
至于今天汽车产业界一直在说的所谓“合资换技术”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合资换技术是建立在另外一个前提之下,而不是合资模式的真正意义。
这个前提是:自主品牌只要有了技术,就能够成为世界品牌。但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是非常准确,因为决定一个品牌价值大小的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品质。
这种错误的命题,导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走了许多弯路。所有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从一开始成立,就开始寻求技术,但是却忽略了品质。结果核心技术没有拿到手,品质却没有获得预期的提升。
比如,有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总是在对外宣传说,该公司在某某技术上是完全自主研发,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云云。但是,这种技术的获得只有与品质的提升挂钩才能具有市场的意义。没有品质的提升,没有市场的认可,就没有真正的品牌价值。
但是,却也不能否认合资模式能够带给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借鉴意义,只是过去我们一直没有将合资模式主动的利用充分而已。
首先,尽管合资模式没有能够带给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核心技术,但是核心技术以外的技术还是能够让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获得很多,而不用走许多弯路。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于自主品牌的支持。
其次,合资模式可以充当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黄埔军校,合资企业的中方人才在合资企业与自主品牌企业之间的流动,迅速提高了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人才素质。
第三,合资模式让中方获得了大量的收入与利润,从而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第四,合资模式最终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提供了强大的保护屏障。如果没有合资模式的存在,那外资企业就会对自主品牌构成更加具有杀伤力的竞争,从而让自主品牌生存空间更加艰难。
因此,简单的说合资模式是有利或者不利都是片面的,也是脱离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阶段与现实情况的。而更重要的问题是,面对合资模式已经存在的这种局面,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应该去做的不是要讨论如何去除合资模式,而是要考虑如何去利用合资模式,并将合资模式作为发展自主品牌的最大推动力。
总体上说,从目前中国自主品牌的阶段看,合资模式仍然具有存在的价值。不是说合资模式的存在威胁到了自主品牌的发展,如果没有合资模式,那么自主品牌将受到更大的外资品牌的伤害。
最为关键的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发展合资企业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自主品牌的发展,而自主品牌的发展高于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