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任中国加入WTO谈判首席代表的龙永图曾谈到,对于最早开放和最早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家电业基本采取不保护的谈判方针。然而,面对全面开放的全球市场、有着上百年品牌和技术沉淀的跨国公司,失去关税和配额保护的中国家电业能否屹立不倒甚至有所突破,所有人在心底都打了一个问号。
10年弹指一挥间。2011年中国家电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7万亿元,是2001年的 4.7倍;出口额超过460亿美元,是2001年的近7倍,出口年平均增幅远远高于GDP增幅。中国空调、冰箱、洗衣机、制冷压缩机等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均超过70%,中国制造的45类家电产品销量稳居全球第一。10年间,中国家电企业众志成城,在用沉甸甸的数字将问号拉直成一个熠熠生辉的巨大惊叹号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从“皮实少年”到“健壮青年”的蜕变。
目前我国家电工业的生产规模已居世界首位,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全球家电制造大国地位更加凸显,在节能环保、技术创新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
我国主要家电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并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小家电在全球出口市场保持60%左右的份额,大家电的市场份额也明显增长。微波炉、空调器在全球出口市场的比重分别占到75%和57%,压缩式冰箱比重达30%,全自动洗衣机的比重为23%。
各种类型的企业得到较快发展,涌现出一批销售额超百亿元、单类产品产销量超1000万台的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拥有极高的市场份额,而且得到国际业界的认同,在全球市场具有重要地位。2010年家电业销售收入在百亿元以上的中资企业集团5 家,其中海尔、美的成为过千亿元企业。
10年间,高效节能、大容量、多温区电冰箱,滚筒洗衣机,定频高效空调器、变频空调器等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选择;小家电产品普及率得到提高,电磁炉、豆浆机、电压力锅等适合我国消费者使用的小家电产品的发展方兴未艾。
10年来,家电企业不断创新,在与国际品牌的正面交锋中自身的核心技术、产品工艺、外观设计、企业管理等全面升级。我国的家电企业不仅创造了众多规模上的之最,还在不少产品领域的技术创新上实现了第一:解决了风直冷冰箱风冷风干食物难题的全球首台“全无霜”三门冰箱、刷新白色家电利用太阳能光伏纪录的全球首台Q-HAP太阳能空调、创造性地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全自动洗衣机控制系统结合在一起的 “全智动”洗衣机……与此同时,全行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强化;龙头企业的品牌战略、品牌管理水平不断深化和提升;多品牌经营的能力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海尔、格力、美的、海信科龙、格兰仕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
在国内扎稳脚跟的家电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开疆拓土的同时,还在巴西、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南非等具有增长潜力的新兴市场建立了海外生产基地,为调整全球市场格局和产业布局奠定了基础。
10年的发展历程虽然辉煌,但面向未来,中国家电业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是创新。与国际一流家电企业相比,我国大多数家电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仍然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没有突破,未从根本上摆脱粗放外延式的发展模式,部分产品的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其次,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家电工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国际需求放缓的挑战。通过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增加自主品牌比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把发展战略转向国内市场,满足国内城市市场消费升级和农村市场消费普及的需要,挖掘新的增长点将是所有国内家电企业的“必修课”。最后,还应进一步强化多元化营销渠道建设。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和推进网上购物等新型营销模式;另一方面要与连锁家电卖场、超市、百货等传统家电终端密切合作,有效促进消费升级与家电商品流通。
从2000亿元到破万亿元,中国家电业规模10年迅猛扩张,完成了家电制造大国的加冕;未来10年,向家电强国挺进的急行军中,中国家电业还需只争朝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