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7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2年全球汽车论坛在成都娇子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届全球汽车论坛的主题定为“在变革的时代塑造行业的未来”,着重探讨中国汽车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和世界的融合以及由此引起的深层次的问题。与会的600余位行业精英、著名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知名媒体在本届论坛上就这一议题进行精彩的交流和研讨,为汽车社会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全景图画:短期、中期及长期展望的圆桌会议中,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朱华荣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自主品牌必须走向国际市场,否则就没有生存下去的空间。未来中国自主品牌随着规模的扩大、对研发的投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再加上一系列国际品牌本土化研发、本土化采购,自主品牌的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要研究尽快走向国际市场。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谢谢主持人的介绍。
刚才我勾勒了几个重点,想把我的主要观点跟各位分享,谈到主题,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展望,这里面涉及的领域很多,我想这主要是谈大环境对汽车业发展的影响,汽车业的发展,我的第一个判断是企业会更加理性,从原来简单的追求规模走向追求质量、追求品牌,包括追求经营的质量方向发展,会从盲目扩张向精细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去发展,这是我认为的未来的判断。
第二,大家可能非常关心未来这个市场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增长情况,我的判断是乐观的,我认为未来汽车市场平均保持6-8%的增长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应该看到这里面有两点(因素),一是国家基本经济状况,这是一个大的方面,当然也包括世界经济的情况;另一个是当前需求,看有什么样的需求,有需求就一定有市场,不管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样的阻碍这种需求的举动,限购、限行等,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样的措施能够阻挡人民需求的,这些措施最后通通都会淡掉,只是发展阶段的问题,这是我的第二个观点,关于增长。当然,出现30-40%的增长是没有可能的,但我认为在好的年份出现百分之十几的增长仍然有希望,我们可以看中国汽车业历年来汽车发展波动的曲线,我还是比较乐观,说不定未来两年可能就会有这样的现象,这是我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我认为中国汽车市场会更加细分、更加个性,由原来传统的中国老百姓普遍喜好的三厢车逐步向跨界类两厢车(转变),包括其它品种的发展,而且会从大家传统喜好的色彩上细分,发生很大变化,这是我的第三个观点,个性化需求,我认为在未来,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是不可阻挡的,因为它是减轻我们驾驶疲劳(的方法),(能够提高)驾驶乐趣,这一系列的应用都会成为趋势。
第四个观点,在新能源、节能车领域会快速换代更新,这是出于我们国家一系列政策和全球对中国一系列的压力,包括碳排放等,这种压力会传导到中国汽车产业,所以我认为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和新技术的应用会非常快,混合动力在中国会有快速发展,尽管对于混合动力的争论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们可喜地看到最近行业、国家政策有非常大的转变,再次从政策上提出了支持混合动力。在新能源领域,我说的新能源包括HEV、EV等汽车,将会是一个大趋势,但我个人的判断并不乐观,不管国家支持力度有多大,它始终会在有限的范围内作为有限的交通工具使用,因为目前的有关技术表明了新能源技术的局限,尤其是成本高居,只要是作为商品,就一定要有人愿意买单,而这种买单行为不是能靠政府长期大量支持下去的,国内外政府都在说要支持新能源,我个人认为不外乎是政治家们的一些说辞而已,因为你要真正把纳税人的钱全拿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这是我对新能源的判断。
第五个观点,未来汽车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挑战更加巨大,要平衡解决的问题更多,特别是在中国这个高速发展的国家和汽车行业中,面临的矛盾会远远大于现在我们看到的欧美等国(现在的情况),因为我们把历史长河压缩了,别人在10年、50年里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在5年、10年里全部解决,这不仅给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汽车行业提出了巨大挑战,也要求大家更聪明、更有办法,但事实上这种挑战会传递到企业,压力会非常巨大,而且我认为在这个过程里面稍有不慎,企业就可能面临生存危机,这不是耸人听闻。比如当前面对新油耗的事情,企业有大量投资,全新动力、研发、生产制造,当你的产能上升到最高点时你立刻会发现下行,因为新的法规又来了。
原来我们说,一个传统平台可以用十年左右,现在在中国的情况不是这样,研发一个平台会在很短的时间里由于法规限制而被迫换代,当然其它的还有环保、安全、交通等方面的问题,都会带来更多挑战。
第六个观点,汽车业在未来,或者是在未来三到五年就会出现很多整合,这种整合不是政府要求的,而是企业间自动、自觉、自愿的整合,包括合作。我想,当大家都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时,不管是国有、民营还是合资,企业间的整合(都会存在),大家都会低下高昂的头,握手言欢,共同谋求发展,这是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我们认为有必要把企业良好经营下去。
第七个观点我想说说全球市场,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业国,但它仅仅是全球市场的一小部分,也就占到30%左右,尽管这个市场还会发展、还会增大,但我的判断是,中国的自主品牌必须要走向国际市场,否则就没有生存下去的空间,最近我做了一个分析,在多次会议上都说过这个观点,简单看去年的数据,中国自主品牌一个车型大概3.3万辆,现在在中国投产的合资品牌,一个车型大概是6.6万辆,刚好是自主品牌的两倍,好象自主品牌也不是很差,但我告诉大家别忘了合资品牌的6.6万辆除了在中国市场,在中国以外其它市场会乘五、乘六,甚至有的会乘十,简单来说,这会出现什么概念?在中国的自主品牌生产3点多万辆汽车时,与我们竞争的国际品牌使用的平台会是30万辆、40万辆,10倍以上的差距,而我们知道数据其实远远大得多,而且这里面还有企业间共享的平台,一些大国际公司、企业共享平台,那可能就是100万辆。我想,3万辆和几十万辆的分摊成本(差距是巨大的),所以我说,未来中国自主品牌想以低价甚至低成本的发展模式会被颠覆而不复存在,随着你规模的扩大、对研发的投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你的付出,再加上一系列国际品牌本土化研发、本土化采购,(自主品牌)的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要研究尽快走向国际市场,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分摊你在整个研发、管理、投入包括供应商方面一系列的支出成本。
我就谈这么几个观点,谢谢大家,谢谢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