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11月9日网讯】隐瞒缺陷、拒不召回等严重违法行为,将处以缺陷产品货值金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不配合缺陷调查将罚款百万……随着《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部10年前就被众人期待的召回条例终于不再处于讨论阶段,正式上升到国家的法律法规的高度。无论超高的处罚额度是否面临执行难题,自主品牌质量的提升都成为热议话题。但另一方面,召回条例又可能成为自主品牌提升的契机。
《条例》规定,针对生产者未停止生产、销售或者进口缺陷汽车产品,隐瞒缺陷情况,拒不召回等严重违法行为,条例规定对生产者处以缺陷汽车产品货值金额 1%以上10%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这意味着,若按10%的最高限额对违法企业处罚,假设均价10万元的乘用车,一批次销量为 1000辆,则企业至少将被处以1000万元的高额罚款。
在国内的汽车召回案例中,自主品牌的召回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从2004年开始汽车召回制度以来,截至去年底,共实施召回419次,累计召回缺陷汽车产品621.1万辆,但是自主品牌企业的召回记录少得可怜。一方面,这与旧版召回制度的处罚力度小有关。据了解,此前对隐瞒汽车产品缺陷、不实施召回等违法行为的处罚最高仅为3万元罚款,威慑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资金实力、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相比合资品牌较为薄弱的自主品牌,一旦发生召回或将发生销量大幅下降的情况,这对利润原本就不高的自主品牌来说无疑是“重创”。随着新法规即将实施,业内人士分析,这将逼迫自主品牌车企提升产品品质,并增加主动召回的频率。
然而,召回条例将敦促自主品牌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又可能成为自主品牌提升的契机。业内认为,条例不会对自主品牌形成重大威胁,但品质提升确是自主品牌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来源:信息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