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苏南无锡的江阴市,经济发达,一直蝉联着中国百强县的冠军之座。8月开始在全国铺开的政府性债务审计,将地方融资平台举债纳入审计范围,从本报记者掌握的官方数据来看,在县级市之中,江阴目前共发行了9只城投债,总计融资了83亿元的资金规模,是县级市中最高的地区之一。
一个县级市,举债83亿,虽然,江阴一直以首富县自居,然而如此高负债确实吓人,按照有关数据,按照江阴总人口120万换算下来,人均负债6865元,如果这样计算,地方政府肯定认为不合理,但是事实上,负债的最大股东就是政府,所谓的城投等一些融资平台,只是一个名称罢了,他们行使的就是政府使命,为政府的各种投资进行融资。
根据报道,江阴市城投债主要通过三大地方融资平台来实现,三者分别是江阴市公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称江阴资产)、江阴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江阴城建)和江阴高新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江阴高新)。而三者的大股东分别是江阴市政府、江阴市财政局和江阴科技新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按照国家融资的相关规定,通过融资平台融资的,必须通过项目来借债,并要和项目的运营成果相挂钩,主要还债应该是以产出来还,同时也是以产出来反确定所能融资额。不过纵观全国的城投融资,基本上均用于基本建设。在江阴亦不例外,江阴城建是江阴市最早运行的融资平台。该公司分别于2009、2012年发布了09江阴城投债、12江阴城投债,先后融资25亿元、9亿元,用于江阴市城区道路工程建设和公共住房建设,包括江阴市第四期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项目。
这些项目的投资大都应该由财政支出,而作为首富的江阴市,竟然也要依靠负债来完成这些关乎民生的基础建设,这才是笔者最担忧的地方,何以江阴也变得如此了呢?是政府不理智,还是盲目扩张,抑或是政绩工程的需要呢?事实上,江阴的超常规发展也造就了当地干部的快速升迁,或许很好地诠释了地方发展的冲动。
江阴的发展有无泡沫?如果说江阴有钱或许也不会错,但说一点泡沫没有,统计数字一点水份没有,笔者坚决不信。如果说有钱,恐怕富饶的江阴也就不用借新还旧了,事实上,2012年,江阴市又通过江阴资产向社会融资4亿元来偿还银行贷款和信托贷款。2013年,为支持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江阴市通过“江阴高新”发布了“13江阴高新债”,又融资8亿元。
快速发展的江阴,绝不能掩盖巨大的风险,如何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力避和防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泛滥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虽是苦口却是良药、虽然逆耳却是忠言。
欢迎与brandjs(中国品牌建设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黄国胜:籍贯江苏,生于70年代,从事多年新闻工作,写过内参,做过记者,当过编辑,近年来尤喜时评,几年来,写了一些让自己并不满意的拙作,文章多发表在: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法治网、红网、华声在线等,这些都将成为自己永远前行的基石! 联系邮箱:hgs0318@163.com。 (与我联系时,请说明您是在“中国品牌建设网”看到这篇文章的。)
|